今天很有心情,好好的看了一下论坛中的东西,也很偶然的看到了一位家长的留言,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,心中也对大学很有感想,思来想去,写下数语。  
  我在海大数年,对于海大,对于大学,相对来说,更有发言权。 
  首先,从家长的角度来说,他们将我们放在海南大学这个学校中,自初是怀着一种不安的和期待的心情。不安主要是从大陆到这样一个海岛中,从家长身边的小鸟一下子过渡到独立自主的生活环境中,原有高中,初中所形成的地域性联系被切断,绝大多数同学从“熟人社会”进入到了一个“生人社会”中,所以近年高校开学也形成了一种“家长多于学生”的情况,一方面是反映了家长们对子女的关切之情,另一方面,却也反映了家长对大学教育的理解的缺失和误解。 
  长久以来,人们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了“教书”的基础之上,家长对学校的要求,对自己儿女的要求只是要求“考个好成绩,为将来找个好工作。”而究其本质,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“学好知识”将来找个“好工作”,这是一种现实的“唯前途论”;而对学校的要求只是“教好书”的“唯教学论”。作为在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中成绩为“优秀”的海南大学来说,这一要求是完全能够实现。 
以上的道理,相信谁都懂,我的重点也不在于此,我要说的是“育人”。高校教育的根本是在育人,而不是简单的教书。从理想化的角度讲,我们的育人是要教会学生成才,形成正确的世界观,价值观,但是用更现实的话讲,是要通过学校这样一个浓缩的小社会,让长期身处于其中的学生去了解,体会,甚至是全面的对适应当今的社会现实。“教书”只是最形式和最基本的内容,而以大学为过渡,尽快适应社会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。 
  我前面提过,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。大的社会是包罗万像的,社会最直接的一个特征就是现实性,一切可能的不论其性质好坏的现象都会出现,而大学,也绝非是一片净土!那种对大学还存有理想化,认为大学还像“田园诗”般美丽和理想的人是到了应该洗脑的时候了。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人网站或是论坛上提及大学生被包做二奶,作小姐的情况,人们还在“扼腕”之时,却不知道,这正是大学社会化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。拿我们眼前的事实来说话: 
1)新生入学,通知单上都会有对新生入学后购买生活用品的简介,一方面是方便了广大的同学,当新生和家长们满怀希望进入学校时,后勤已经在新生接待处准备了大量的和齐全的生活用品,于此,家长感动,太周到了,殊不知,本来在外价值100元的用品却已经至少涨到了200元,(这只是保守的估计),另一方面,人家后勤也没有强制购买嘛,当你日 后发现时,交易已经完成,你又有何话说呢?在别人哈哈数钱时,你还在感谢人家服务周到呢。 
2)人际网络化的交往。请注意,我不是在说利用网络的交往,而是在说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网络化。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“纳入本网者,优惠多多,不入网者,一无所获。”这种现象在学生评优,评奖时更为明显,有的学院更擅长人为的“造神”运动,一个同学被人为的抬高到“学生中的神”的地步,而事实呢?“星星还是那颗星星,月亮还是那个月亮。”人是可以造的,神怎么能造出来呢:)??